露天礦山修復必須因地制宜-礦區變景區,重現綠水青山
露天礦山生態環境修復要因地制宜,決不能為景而景、為田而田。露天采礦的礦區生態修復一直是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露天礦山開采完工之日就是景區或功能區建成之時的開發治理理念比較先進,但必須注意,在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政策要求、技術可行性及地質賦存現狀等客觀實際,要宜景而景,宜田而田,決不能為景而景、為田而田,而忽略了客觀實際,最終盲目開發,造成較大安全隱患和經濟損失。
建設開采和加工分離的大型或特大型綠色礦山既是環保的要求,也是管理的需要,更是市場的需求。鞏義市存在建筑石料礦山生產規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鞏義市要盡快考慮露天礦山重新布局問題,務必要盡快考慮、充分論證、合理布局,既不能產能過剩造成惡性競爭,更不能緊缺甚至斷檔影響發展。
福能煤礦博物館是我省首家以煤礦工業旅游為主題的公園——福能礦山公園項目建設的組成部分。將封閉的煤礦,改造成供游人參觀旅游的美麗景區,這樣的轉變源于近年來永定實施的礦山生態修復轉型工程。永定多年的礦山開采,環境日益遭受破壞。近年來,永定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積極實施“綠滿青山”工程一批批復綠項目成效初顯,累計實現復綠面積83萬多平方米。如今,裸露的山體披上了綠裝,一片片綠茵又重回人們的視野。永定礦區生態環保得到有效治理,礦山植被恢復成效初顯,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上世紀80年代初以前,楓林村漫山遍野楓樹成林,這是許多村民兒時的記憶,如今往昔的盛景不復存在。龍潭鎮楓林村多年的煤礦開采,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然而生態環境卻遭受嚴重破壞。2013年以來,龍潭境內大量煤礦被關閉,楓林村在煤礦封采后,長期采煤留下的“后遺癥”也隨之顯現。龍潭鎮開始大規模煤礦開采,使得轄域“墨汁水”“光頭山”現象比比皆是。龍潭鎮通過大力開展礦區復綠,曾經礦碴堆積、漫天揚塵的礦山、尾礦庫如今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山坡植被,全鎮森林覆蓋率也從2010年的65.6%提升至目前的72.3%,轄區7個村中龍潭、上西、上寨、楓林4個村已被評為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村里加大了對廢棄礦區的整治修復,去年至今年1月,楓林村積極開展整治拆除廢棄煤臺行動,累計拆除面積3萬多平方米,下一步將重新修復這些被破壞地方的生態環境。
真正當好環境修復師,讓綠水青山回歸,讓原有的生態系統得到更好的恢復,為實現我國‘到2020年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格局’的目標做出貢獻。這是地質環境工作奮斗的航標,也是每一位老百姓的期望。為順利推進我國礦山生態修復事業的發展,各地均已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礦山生態修復的資金缺口。隨著國家環境治理的不斷進行以及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不斷進步,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將會呈現更快的發展態勢。
露天礦山開采完工之日就是景區或功能區建成之時的開發治理理念比較先進,但必須注意,在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政策要求、技術可行性及地質賦存現狀等客觀實際,要宜景而景,宜田而田,決不能為景而景、為田而田,而忽略了客觀實際,最終盲目開發,造成較大安全隱患和經濟損失。
建設開采和加工分離的大型或特大型綠色礦山既是環保的要求,也是管理的需要,更是市場的需求。鞏義市存在建筑石料礦山生產規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鞏義市要盡快考慮露天礦山重新布局問題,務必要盡快考慮、充分論證、合理布局,既不能產能過剩造成惡性競爭,更不能緊缺甚至斷檔影響發展。
福能煤礦博物館是我省首家以煤礦工業旅游為主題的公園——福能礦山公園項目建設的組成部分。將封閉的煤礦,改造成供游人參觀旅游的美麗景區,這樣的轉變源于近年來永定實施的礦山生態修復轉型工程。永定多年的礦山開采,環境日益遭受破壞。近年來,永定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積極實施“綠滿青山”工程一批批復綠項目成效初顯,累計實現復綠面積83萬多平方米。如今,裸露的山體披上了綠裝,一片片綠茵又重回人們的視野。永定礦區生態環保得到有效治理,礦山植被恢復成效初顯,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上世紀80年代初以前,楓林村漫山遍野楓樹成林,這是許多村民兒時的記憶,如今往昔的盛景不復存在。龍潭鎮楓林村多年的煤礦開采,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然而生態環境卻遭受嚴重破壞。2013年以來,龍潭境內大量煤礦被關閉,楓林村在煤礦封采后,長期采煤留下的“后遺癥”也隨之顯現。龍潭鎮開始大規模煤礦開采,使得轄域“墨汁水”“光頭山”現象比比皆是。龍潭鎮通過大力開展礦區復綠,曾經礦碴堆積、漫天揚塵的礦山、尾礦庫如今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山坡植被,全鎮森林覆蓋率也從2010年的65.6%提升至目前的72.3%,轄區7個村中龍潭、上西、上寨、楓林4個村已被評為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村里加大了對廢棄礦區的整治修復,去年至今年1月,楓林村積極開展整治拆除廢棄煤臺行動,累計拆除面積3萬多平方米,下一步將重新修復這些被破壞地方的生態環境。
真正當好環境修復師,讓綠水青山回歸,讓原有的生態系統得到更好的恢復,為實現我國‘到2020年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格局’的目標做出貢獻。這是地質環境工作奮斗的航標,也是每一位老百姓的期望。為順利推進我國礦山生態修復事業的發展,各地均已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礦山生態修復的資金缺口。隨著國家環境治理的不斷進行以及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不斷進步,礦山生態修復行業將會呈現更快的發展態勢。
“推薦閱讀”
- 自然資源部洞庭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圓滿召開
- 張衛董事長受邀出席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并作《近年來防沙治沙新技術與沙產業的發展》主旨報告
- “中國婦女在防治荒漠化中的貢獻”——張衛董事長在“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活動”主旨報告
- 西施生態中試產業基地平臺建設工程項目開工儀式圓滿落幕
- 西施生態、湖南園林分別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和“科技工作貢獻獎”稱號
- 熱烈祝賀張衛董事長被認定為湖南省“2022年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湖南省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獲評“湖南省園林綠化AAA級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榮獲“2021 年度湖南環境治理行業優秀單位”稱號
- 各地礦山生態修復動態
- 礦山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