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修復之CBS植被混凝土技術效果和土壤改良方法
生態修復不可能立竿見影,但選對方法確實能夠見微知著。礦山修復工作正在我國各個地方有序而廣泛地開展。采用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簡單樸素,符合國情、地情,適應自然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的生態修復方法。
國內出名的高陡巖石邊坡生態修復技術有CBS植被混凝土技術,在礦山采石場和一些巖石坡表現良好,下列幾組照片是采用了植被混凝土技術后的巖石邊坡生態修復綠化效果實際工程案例照片。
礦山生態修復技術難題土壤改良方法研究,生態修復——土壤改良: 生態修復系統的立地環境惡劣,植物定居相當困難,因此需要專業的土壤改良技術。
生態系統退還或受損的原因在于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改變了環境因子,以至于生物種群的穩定狀態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種群系統被破壞,因此需要修復的環境因子往往非常不利于生物生存,比如缺土、缺水、缺肥、有害元素含量過高、極端的PH值、干旱或鹽分過高等,必須進行土壤改良重構,土壤重構的好壞直接影響植被恢復的效果。以礦區廢棄礦山修復為例解釋為何植物難以在立地定居。以矸石場來說,尾礦和廢石中含黃鐵礦和重金屬,黃鐵礦氧化后產生硫酸,在酸性環境下加快溶出重金屬,重金屬過量則阻止植物生長;植物營養缺乏,N、P、K等有機質含量較低,有礙植物生長;鹽分在廢棄地中會不斷積累從而產生對植物的毒性;PH 值極端,嚴重影響植物生長。
未來,相信可以通過生態包、植生毯、鄉土植物好種源,還綠更多山川。在收獲不錯效果的同時,我國也積極探尋新的礦山修復模式,多借鑒國內外代表性的修復工程,使礦山修復的工程由簡單而純粹的植被恢復到新興的產業靠近轉變。
“推薦閱讀”
- 自然資源部洞庭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圓滿召開
- 張衛董事長受邀出席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并作《近年來防沙治沙新技術與沙產業的發展》主旨報告
- “中國婦女在防治荒漠化中的貢獻”——張衛董事長在“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活動”主旨報告
- 西施生態中試產業基地平臺建設工程項目開工儀式圓滿落幕
- 西施生態、湖南園林分別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和“科技工作貢獻獎”稱號
- 熱烈祝賀張衛董事長被認定為湖南省“2022年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湖南省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獲評“湖南省園林綠化AAA級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榮獲“2021 年度湖南環境治理行業優秀單位”稱號
- 各地礦山生態修復動態
- 礦山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