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循環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比過去單純治山治水,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帶來了更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如今,生態重建區、生態經濟林園區、生態防護保護區三大區域已頗具規模。礦山生態復墾基地充分挖掘潛力,按著“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生態基地建設發展之路,打造“綠色礦山”的名片。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粗放型的礦山開采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改進礦山開采模式,對礦山環境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礦山生態修復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礦山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而礦山生態修復的目的就是讓開礦造成污染廢棄的“山水林田湖草” 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我國是一個礦山種類多樣的礦業大國, 環境問題類型較多, 區域分布和嚴重程度也不一。環境材料在礦山生產和環境治理中應用的類型多樣, 主要是礦山廢棄地土壤抗旱缺水、土壤污染治理和鹽堿地土壤改良等。本文藉此對環境材料在礦山生態修復環境中的幾方面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期望能促進環境材料在礦山環境治理中得到應用和重視。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現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功能提升,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期以來,受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我國一些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部分關系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區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和破壞,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不斷下降。此前開展的一些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由于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考慮,客觀上存在各自為戰的狀況,生態整治修復效果不盡理想,財政資金使用績效亟待進一步提高。
礦山企業占地以外的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工作未納入礦山企業職責范圍。礦山企業占地范圍的植被與生態破壞只是礦產開采引起的植被與生態破壞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礦以外,礦山企業占地在礦區面積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礦產開采中造成的植被與生態破壞必然涉及到礦區周邊范圍。根據山西省調查結果,礦產開采除了引起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濕地縮小外,還因產生采空區漏斗狀輻射區域而影響地表植被,其面積約為采空區面積的2.6倍。當前,由于礦區周邊影響范圍的生態恢復治理的職責還沒有明確,礦區整體范圍內的生態系統難以在環境自凈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復平衡。
礦山活動,尤其是露天開采,嚴重破壞了山坡土體結構,加上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壓導致地面塌陷,土壤裂隙產生。而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也隨著裂隙、地表徑流流入采空區或洼地,造成許多地方土壤養分短缺,土壤承載力下降,造成土地貧瘠、植被破壞,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使水土更易移動,水土流失加劇。礦山固體廢渣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堿污染(主要是強酸性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且由于地下采空,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性,從而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頻繁發生,泥石流發生的概率增大。
關于礦山生態恢復的研究不僅關系到我國土壤的再利用,也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優化等諸多方面。盡管礦山生態環境的修復受到資金、政策、標準以及技術等因素的困擾,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也會逐漸成為工作的重點之一。而環境生態恢復治理在“十三五”中將有更大的發展,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在人才、資金以及技術方面對礦山的生態治理投入更大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其長足有效的發展。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指導方針下,礦山生態修復,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全域規劃聯動發展,勢在必行。我國礦山生態修復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礦山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堅持水土流失防治與環境綠化美化相結合、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經濟可行的原則,以在亡羊補牢的同時實現未雨綢繆。
“推薦閱讀”
- 自然資源部洞庭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圓滿召開
- 張衛董事長受邀出席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并作《近年來防沙治沙新技術與沙產業的發展》主旨報告
- “中國婦女在防治荒漠化中的貢獻”——張衛董事長在“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活動”主旨報告
- 西施生態中試產業基地平臺建設工程項目開工儀式圓滿落幕
- 西施生態、湖南園林分別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和“科技工作貢獻獎”稱號
- 熱烈祝賀張衛董事長被認定為湖南省“2022年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湖南省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獲評“湖南省園林綠化AAA級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 西施生態全資子公司榮獲“2021 年度湖南環境治理行業優秀單位”稱號
- 各地礦山生態修復動態
- 礦山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面